mt logoMyToken
实时持仓
$191,135,964,393.91 +0.03%
24H爆仓
$276,370,687.69 +0.04%
恐慌指数:
0%
ETH Gas
币种
交易所

对话ViaBTC CEO杨海坡:清洁能源如何改变挖矿行业?

收藏
分享

自2019 年以来,化石能源成本持续上行,挖矿行业在“电力成本—稳定性—合规”的三角关系中被迫重新核算:一端是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性价比不断提升,另一端是储能与电网弹性尚未完全补齐的现状。面对围绕挖矿成本的种种焦虑,我们此次邀请到了 ViaBTC 创始人兼 CEO 杨海坡展开了深入讨论。

清洁能源在目前比特币挖矿中大概占比多少?整体趋势如何?

杨海坡: 清洁能源在比特币挖矿中的占比正在稳步提升。尤其自2019 年以来,随着化石能源成本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矿工开始转向成本更具优势的清洁能源。根据 ViaBTC 掌握的用户样本,目前仍使用化石能源的矿工占比约为 40%—50%,其余基本使用清洁能源。其中水电是最常见的清洁能源,占比在 30%—40%;而太阳能、风能、伴生气等其他新型能源合计占比不足 20%,但这一数据正在逐渐增加。

仍采用化石能源的矿工主要集中在资源富集的地区。例如美国德州,当地电网与基础设施完善,天然气储备充足,不少矿工会在当地建设矿场;而有些地区化石能源富集但外输电力成本高,则倾向于当地的多余电力通过挖矿活动获得更多经济效应。

水电一直是矿工最青睐的清洁能源。俄罗斯、加拿大、南美、非洲等地区都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例如俄罗斯头部矿企多部署在水电充沛的西伯利亚;巴拉圭、不丹、埃塞俄比亚等国亦凭借大型水电站吸引了Bitdeer、HIVE Digital 等大型矿企开展矿场合作。

太阳能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受制于储能问题,仍需依赖“光伏+电网”的方式保障稳定供电。利用油气田伴生气发电的模式在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根廷等地也较为普遍。至于核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成本较高,目前落地到比特币挖矿的应用仍不广。垃圾发电等新兴方向虽发电成本偏高,但因具备融资或政策补贴支持,也开始出现尝试性项目。

总体而言,全球比特币挖矿的能源结构正在加速清洁化转型。虽然部分新型能源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成熟,但清洁能源占比稳步提高的趋势已十分明确。

推进可再生能源挖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杨海坡: 目前,电力成本已成为矿工挖矿的最大的持续性成本,往往占到收益的30%到 70%。所以对矿工而言,决策的核心在于电力成本与供电稳定性。比特币挖矿对成本和收益高度敏感:一方面需要长期稳定运行以确保收益,另一方面又需尽可能压低电价以提升净利润。

化石能源之所以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在于其供电稳定且配套体系成熟。但问题是成本在不断攀升。自2019 年以来,煤炭价格上涨带动火电成本提升,不少地区火电托管费用上涨了 50%甚至翻倍,这也是近年清洁能源占比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清洁能源中,水电最为成熟,基础设施完善,规模化利用经验丰富。但水电资源受制于地理条件,优质资源相对集中,且受气候影响存在丰枯水期差异。早年甚至出现过“跟着电跑”的现象,即枯水期矿工会迁移到电力资源更充沛的地区。好在水电拥有相对成熟的储能方式——抽水蓄能,这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电能储存方式,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些水电站可以做到跨年储水以维持长期平衡。

光伏和风电发展迅速,已在部分场景落地,但目前仍难以实现24/7 不间断供电,对电网与储能的依赖较高。尽管其度电成本低于传统能源,但其储能成本却相对较高。比如,在光伏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光伏电价约为火电与水电的 70%,但其配套储能成本约为电价的两倍,显著提高了综合成本。以成本区间为例:拉美地区的大型风电度电成本约$0.018–$0.035/kWh,光伏约$0.017–$0.023/kWh。实际到应用层面,某些矿工可获得的光伏电价约$0.035–$0.042/kWh,而相应储能电价约$0.085/kWh。因此,当前矿工多采用“光伏+工业电”的组合以控制总体成本。

政策层面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多数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国家基金或专项投资推动电网升级与新能源并网,例如加拿大的“智能可再生能源与电气化路径”计划、俄罗斯的容量协议补贴,以及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卡塔尔投资局、阿曼国家能源公司等对太阳能、风能等的积极投入。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推动和资本流入,新能源基础设施将愈加成熟。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矿企布局可再生能源挖矿?需要哪些客观条件支持?

杨海坡: 我对这一趋势持乐观态度。全球电力系统正在绿色转型,而比特币挖矿作为高度成本敏感的行业,会更早拥抱这种变革。近年我们已看到越来越多合作案例:许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矿企联手,消化多余的电力,减少回本周期。比如,美国的Marathon Digital 在德州收购了一座 114 MW 的风电场,用来消纳低谷时段被弃置的风电;加拿大的 Hive Digital 去年在巴拉圭计划建设 100 MW 的水电数据中心;美国的 Riot Platforms 则投资了废物制能企业 Reformed Energy,利用等离子气化技术将城市垃圾转化为电力。

未来,我认为有三项客观条件将成为关键推动力:首先是经济性。当可再生能源在“含储能”的全周期成本上彻底击败化石能源时,矿工就没有理由继续依赖煤电或燃气,比特币新增算力将自然向清洁能源倾斜。其次是基础设施与储能,只有当电网具备更强的调度能力且储能成本大幅下降时,矿工就可以做到全年恒定运行,那么也就不再需要“保底”的化石能源。

最后是政策信号。当主要国家出台明确的激励措施,比如绿色税收优惠、清洁电补贴,或对算力使用清洁能源提出明确要求,都会成为转折性推动力。其实我们有看到,像中东地区的很多产油国近几年纷纷提出了碳中和愿景:沙特计划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 50%,阿联酋提出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 32%,科威特、阿曼、卡塔尔也在加速建设光伏和风电。这些政策和投资不仅会加速本地的能源转型,也为比特币矿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体而言,随着经济、技术和政策三方面条件的逐渐成熟,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比特币矿企选择可再生能源。

大型矿企可以通过政策或资本助力,获得更低的电力成本,这是否也会导致全球算力愈加集中?对于中小矿工来说,挖矿的难度是否会继续提升?

杨海坡: 不可否认,大型矿企凭借资本优势和政策补贴,能够获取更廉价的能源。例如,他们可以直接投资建设发电设施,获取低于市场电网价格的电力,或与能源公司签订长期购电协议,从而锁定更低的用电成本和更高的运营确定性。同时,像Marathon 这样的上市矿企,还能够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大规模投入最新一代高效矿机和清洁能源项目。

这些优势让他们在行业竞争中具备了持续扩张的能力。据TheMinerMag 数据,2024 年 1 月,19 家拥有自挖业务的上市公司挖出的比特币数量占全网产出的 22%,而今年该数值已提升至 30%左右,这也反映了大型矿企在全网算力中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

中小矿工确实难以在电力成本上与这些实现垂直整合的大矿企竞争,因此参与难度是有所上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被彻底淘汰。在ViaBTC 矿池中,现在仍有很多依靠少量矿机运营的用户,他们借助矿池获得了可持续的现金流。例如在每千瓦时$0.06 的电费下,目前包括常见家庭矿机在内的主流矿机的盈亏平衡价大概在$50000-$70000,仍低于比特币 10 万美元的市场购买价格。同时,中小矿工的灵活性与创造力也在发挥作用:例如在一些高纬度地区,部分矿工利用矿机余热进行家庭供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间接降低综合成本。

在挖矿成本不断提升的当下,您认为矿池将在未来扮演什么角色?

杨海坡: 如果说大型矿企的资本和能源优势推动了行业的规模化,那么矿池的存在则是确保比特币挖矿保持开放性和去中心化。首先,矿池的出现让比特币挖矿的门槛大幅降低。早期挖矿几乎是技术玩家的专属,需要自己配置软件甚至编写程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ViaBTC 的代码就是我自己完成的,我很清楚早期挖矿的各种门槛。而如今,只需将矿机连接到矿池,便能轻松参与挖矿。无论是大规模的矿企,还是只有一两台矿机的个人矿工,都能借助矿池获得稳定收益。

比特币出块本质上是一个概率事件,算力越大,获得奖励的可能性越高。如果没有矿池,小算力矿工很难在合理的时间内挖到区块,最终只能被迫退出市场,网络也会因此趋向集中化。ViaBTC 矿池的 PPS+收益分配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不同规模的参与者都能公平分享收益,从而保持网络的广泛参与和安全性。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矿池虽然连接了大量用户的算力,但并不存在所谓“去中心化危机”的问题。曾有报道提到“前几名矿池掌握了比特币网络的大部分算力引发去中心化危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常见误解。矿池本身并不拥有算力,算力属于矿工,他们完全可以随时切换连接。如果矿池做出不符合矿工利益的行为,矿工会立即转移算力,这也是行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ViaBTC 早在 2021 年就开源了比特币矿池代码,包括挖矿服务、协议实现以及多个联合挖矿币种的支持模块。任何有技术兴趣的矿工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开发自有挖矿服务。我本人非常认可并支持技术开源,所以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并享受比特币挖矿的红利。

总之,无论是大算力还是小算力矿工,无论是否熟悉挖矿技术,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轻松加入并获得回报。矿池不仅是算力聚合与收益分配的基础设施,也是推动比特币网络朝着开放透明、去中心化、多元共赢的方向发展的的重要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