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二层扩展的现状
罗宾汉构建自己的以太坊二层扩展不禁让我回想起这些年各大交易所构建的区块链。
这里面比较知名的有币安的BSC、Coinbase的BASE、Uniswap的Unichain、OK的X1、Kraken的Ink、HashKey的HashKey Chain......
这些链都是EVM链,除了BSC是独立于以太坊的一层区块链(L1)之外,其它的都是基于以太坊的二层扩展(L2)。
如果再把没有任何交易所背景的其它二层扩展算进来,那就更多了,比较知名的有Optimism和Arbitrum。
尽管链非常多,但这其中绝大部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生态。
在所有这些二层扩展链里面,根据l2beat(https://l2beat.com/scaling/activity)的数据,以沉淀的资金(Value Secured)来看,排名第一的是Arbitrum,排第二的是BASE;但以活跃度(Activity)来看,人气最高的是BASE,排第二的是Arbitrum。
在这两个指标上,这两者都大幅领先于其它的二层扩展;而在活跃度上BASE几乎遥遥领先所有的其它二层扩展。
那是什么应用导致BASE在资金沉淀落后的情况下反而活跃度比Arbitrum还高呢?
在网上我找不到相关的数据,但以我的观感,BASE中AI + Crypto生态估计会占不小的比例。
对这个状况我经常会想,为什么AI + Crypto这样一个本轮行情走到现在最有潜力和希望的创新生态会发生在BASE这个既不发币上线又晚的链上?
BASE有什么特殊之处?或者其它的链有什么缺憾?
最早当Optimism和Arbitrum激烈竞争的时候,我是不太看好Optimism而更看好Arbitrum的。
原因是我认为Optimism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了。这个团队喜欢走上层路线,特别重视和知名项目的合作,当年为了把Uniswap引入到它的生态甚至还给予了一些格外优惠的条件。这种发展方式很难吸引“野蛮”、原生的项目,而往往颠覆性的应用就是从这些“野蛮”、原生的项目中成长出来的。
所以AI + Crypto没有出现在OP上我很容易理解。
而Arbitrum不同,它对所有的项目都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不会特别对知名项目倾斜、偏袒,因此我更看好它。但这么多年以来,Arbitrum上好像繁荣的只有DeFi生态,而没有其它更新的应用和模式。
有人说BASE生态之所以繁荣和活跃主要是因为Coinbase把自己的生态导流到BASE,并且有合规的优势。
对这个说法我也存疑。
如果比导流,那币安的BSC不知道要比Coinbase强多少。币安何止导流,它还在用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渠道优势扶植它看好的各类项目,而且币安也确实扶植了一些AI项目。
可至今为止它上面似乎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AI + Crypto生态。
就拿Creator.bid来说。它最早是在BSC上诞生的,可后来生态的发展和壮大还是跑到BASE上了。
而合规在我看来则更不像优势。因为很多应用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可能自带颠覆性元素,而这些颠覆性元素反而更有可能不合规。因此对一个可能不合规的项目找一个更合适的发展生态,我反而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平台是以太坊主网或者次一点是币安的BSC,而不是BASE。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是,Virtual这个BASE上当下最大的AI + Crypto平台在Coinbase上似乎总在被Coinbase回避。一个明显的点是Virtual至今没有上线Coinbase的交易平台。很多用户都对Coinbase的此举相当不解,甚至直接到联创的推特上怒怼。
所以怎么看其它链都比BASE更有可能发展出AI + Crypto这个生态。
如果要比较BASE和Arbitrum有什么不同,那我感觉BASE更佛系,更有极客的氛围。
如果要比较BASE和BSC有什么不同,那我感觉BASE商业化的味道没有那么重、没有那么强。
或许这种无为而治反而给了生态发展最舒适、最惬意的外部环境。
预测市场 2025:三大路径如何展开?哪些新项目值得关注?
资本看到的是三件可以落地的事:可持续成交、渠道直接变现、监管路径清晰
Story Protocol暴涨背后:a16z重金押注,灰度与DAT公司加持
北京时间 9 月 9 日,Story Protocol 代币单日最高上涨幅度近 40%,一度触及近 12 美元,较上线交易所后创下的 1.35 美元上涨约 8 倍,即使是对比 6 月中旬创下的约 2....
24H热门币种与要闻 | LINEA代币正式上线;Meteora宣布将于10月进行TGE(9月11日)
1、CEX 热门币种CEX 成交额 Top 10 及 24 小时涨跌幅:ETH:+ 1.39%BTC:+ 2.32%SOL:+ 3.14%DOGE:+ 2.51%BNB:+ 1.31%XR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