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kt 领涨,加密股开始集体上桌再创业?
作者:Scof,ChainCatcher
编辑:TB,ChainCatcher
没有预热,没有重大利好,加密概念股 Bakkt 却在一夜之间暴涨超过50%。
不久前Bakkt还因客户流失、收入下滑而被市场边缘化,如今却突然冲上热搜,成为加密股中最亮眼的存在。看似偶然的暴涨背后,到底踩中了什么节奏?是短期的投机博弈,还是行业趋势悄然转向的信号?
5月13日,Bakkt股价短时间内暴涨超50%。这家曾被视为“传统金融进军加密世界桥梁”的公司,过去几年陷入客户流失和收入萎缩的困境,此次突然逆转,引发市场关注。表面原因是其一季度实现770万美元净利润,为近年来首次盈利。但仔细看财报就会发现,这主要得益于成本削减和一次性调整,核心业务并未明显改善。
真正点燃情绪的是公司发布的新战略。Bakkt宣布与前软银高管创立的DTR合作,计划推出AI插件与稳定币支付服务,切入热门的“PayFi”赛道——也就是结合AI代理与链上结算的全球支付基础设施。这种叠加AI与加密的“新叙事”,迅速激发市场炒作。
此外,Bakkt的“并购概念”也被重新激活。此前与特朗普旗下TMTG的收购谈判虽未果,但ICE仍持有其半数以上股份,市场又传出Apex Fintech可能接手。在极小流通盘与高达23%空头占比的推动下,逼空行情迅速上演,股价被快速拉升。
从基本面来看,该平台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Bakkt的大客户纳斯达克上市券商 Webull 将于 6 月与其终止合作。Bakkt 曾为 Webull 提供加密货币交易和托管服务,这部分服务带来的收入曾占 Bakkt 总收入的七成以上。另一方面,美国银行也将结束与 Bakkt 的合作,此次合作终止影响的是 Bakkt 的忠诚度服务板块,该板块主要为企业客户提供积分兑换、数字奖励等解决方案。
随着两大客户的流失,Bakkt的收入结构变得更加脆弱。这轮暴涨,更像是市场短期情绪的集中释放,而非基本面的实质转折。
Bakkt的异动并不是孤立现象。在同一时间段内,加密概念股板块普遍走强,多个个股涨幅显著。Coinbase上涨23.97%,TeraWulf上涨10.06%,Amber Group和DMG Blockchain涨幅接近10%,MicroStrategy也有超过4%的回升。整体来看,加密股板块周涨幅接近10%,显示出资金在该赛道内的密集布局。
不过,更重要的是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加密“基础设施”的价值。在过去加密市场的几轮周期中,大部分资金流向交易所、平台币或矿企,而如今投资者目光逐渐转向那些“管道式”的公司——提供托管、结算、清算、合规、风控等服务的企业。它们更像是这个生态的水电煤,有稳定收入模型,也更容易适配传统金融的估值体系。Bakkt的暴涨正是踩中了这种结构性偏好,而它并不是唯一。
加密产业真正的转折点,并不在于某家平台股价的短线拉升,而在于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正在选择加入这场游戏。
香港地区的互联网券商已经率先行动。富途证券推出加密货币交易服务,允许用户通过港美股账户直接充值和交易比特币、以太坊、USDT等主流币种;老虎证券上线了加密资产存入、交易及提取功能,并将其与传统股票交易打通;胜利证券也已获牌支持加密资产相关业务,走在市场前列。渣打银行香港子公司则宣布与合作方一同参与香港金管局的稳定币沙盒,试图探索合规框架下的链上支付方案。
与此同时,全球支付巨头的动作更为激进。Stripe推出稳定币账户与可编程稳定币USDB,在101个国家提供服务;Visa和Mastercard则扩大与Circle等合作伙伴的整合,将USDC等稳定币接入其支付网络,用户可通过传统卡完成链上资产消费;PayPal则用3.7%的收益率吸引用户持有PYUSD,试图构建一个基于稳定币的结算闭环。甚至像MoneyGram这样的老牌跨境汇款公司,也通过稳定币“Ramps”连接传统现金和链上资产,覆盖超过170个国家。
这些动向的共同指向是:传统金融已不再视加密为洪水猛兽,而是开始主动“链上化”自己。这既有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响应,也有对成本效率的追求。比起高费用、慢结算的传统网络,稳定币和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快、更廉价、更透明的基础设施。而谁能在这个新体系中先行占位,谁就更可能在未来的金融地图上保有话语权。
Bakkt的新战略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结果。虽然它在体量与技术层面不及Stripe、Visa等巨头,但作为持有全美牌照、具备托管与清算能力的机构,它仍有可能成为并购标的或合作入口。这正是市场给它重新估值的原因——不是看它今天挣了多少钱,而是看它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张入场券。
Bakkt 的暴涨是这波行情中的缩影,但不是全部。当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加密基础设施的价值,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不再回避加密技术,“链上金融”变成可执行战略而非遥远幻想,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转向的开端。
这一轮,不是靠喊口号博热度的人赚钱,而是靠那些真正建桥、铺路、接入主流系统的人留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