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逐渐放弃了 Web3 项目投研?
最近,我的精力大多转向了AI领域, Web3 相关内容的输出也随之减少。但沉淀一年多以来,关于这个行业,我积累了许多新的心得与体会,值得与大家分享。
关注我较早的读者或许还记得,我的写作生涯始于项目和赛道的投研分析。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便很少再动笔写这类文章了。这背后,既有我个人视野的提升——得以窥见Web3世界更高阶、也更底层的运行逻辑;也包含了个人资源、财富观念上的一系列转变。
在此期间,不断有朋友问我:“某某项目怎么样?”“那个赛道还值得投资吗?”。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在当下的环境中,这些问题已经很难有确切的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梳理,我想系统性地聊一聊,为什么我对具体项目的投研分析,逐渐从热衷走向了放弃。
不可否认,Web3行业一个核心的盈利模式,源于信息不对称。对于“投研”而言,谁能更早地发现项目的潜在价值并提前布局,谁就能获得超额的回报。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最终放弃了这条路径。
回想2018、2019年,我还在做项目评级。得益于我的计算机专业背景,许多外人眼中晦涩的区块链概念,于我而言却是轻车熟路。这让我能相对容易地分辨出哪些项目是空洞无物,哪些项目是真正具备技术含金量。
然而,当时间来到2025年(注:此处指代当下及近未来的行业环境),这套方法论几乎已经失效。并非区块链技术本身发展到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而是项目方们已经能够无比熟练地运用最新的AI大模型来“包装”自己。过去一眼就能看穿的伪劣项目,如今在AI的加持下,可以将叙事、技术白皮书,甚至GitHub代码库都做得天衣无缝、像模像样。
我不妨坦诚相告:在过去两年里,我曾帮助一些交易所和项目方撰写过不少在外界看来“技术专业”的宣传文稿,而它们的真正作者,其实是AI。甚至,那些看似活跃的项目交互数据、链上交易记录,很多也是通过AI编写的脚本批量刷出来的。
这意味着,在AI普及的时代,传统投研的成本正在指数级增加。为了甄别一个项目的真伪,你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远超以往。公共信息渠道已被AI生成的“噪音”严重污染,我们仿佛在观看一场AI之间的“魔法对轰”,而真实有效的信息却被层层掩盖。我个人也曾尝试用AI来分析Web3项目,但进展甚微,感觉陷入了AI生成内容相互验证的死循环。
在许多尚未深度涉足Web3投研的人看来,这是一条高回报的路径。的确,在前两个周期,我依靠投研赚取了可观的收益。但那已是行业相对“单纯”的年代——好的项目,真的会涨。
时至今日,Web3已发展成一个高度成熟、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从项目筹备、募资、发行、推广到市值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机构或孵化器在背后操盘。甚至你看到的许多KOL,其背后也有着交易所的扶持。
作为一个身处“局外”的独立研究者,想要单凭公开信息进行研究并获利,其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Web3项目中, 技术团队与操盘团队是分离的 。换言之,可能确实有一群技术极客在潜心构建卓越的技术,但代币的价格走势却并非由他们决定。在项目募资阶段,代币的做市权往往已经移交给了专业的操盘团队。
因此,当一个项目发布重大利好,例如技术取得突破时,对于操盘团队而言,这反而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派发筹码时机。这也就解释了那个屡见不鲜的现象: 为什么技术突破了,价格反而暴跌了?
最终,行业演变成了如今的局面: 项目本身的质量好坏,与它的代币价格表现,完全是两码事。 这也正是我面对朋友们“项目好不好,代币能不能买”这类问题时,陷入无法回答的窘境的根本原因。
这一点或许最为扎心:在Meme文化泛滥的今天, 项目质量本身,已经不再重要。 项目方不关心,大部分参与者也不关心。流量和情绪,反而成了衡量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
我自己也在关注一些项目,例如备受期待的Monad生态即将空投,但其整体热度和社区参与度,可能远远不如某个突然爆火的Meme项目。
这恰恰揭示了Web3当下的一个残酷特质: “我来Web3就是为了赚钱,我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建设一个优质项目。” 当整个市场的共识都建立于此,对项目基本面的深度研究就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了。
另一方面,随着我接触的行业层次越来越高,我逐渐了解到,许多项目方在与投资方或操盘机构谈判时,项目本身的质量并非关键议题。只要选择一个听起来不错、有热度的赛道,用AI将叙事编织得足够动人,剩下的便全是关于人情世故与筹码分配的博弈。至于项目的开发进度,那仅仅是他们用来决定何时派发筹码的时间节点罢了。
写下这篇文章,我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投研”的价值。恰恰相反,投研这件事本身,对于拓宽个人视野、提升认知深度、构建知识体系,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至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韭菜”,成长为一个能够避开绝大多数陷阱的参与者。
但是,如果你的 唯一目的是为了短期盈利 ,那么我认为,在当前这个时代,单纯依靠公开信息的投研来赚钱,这条路已经变得异常狭窄。
如今,公开的投研内容,其属性更多地演变成了一种“导流工具”。例如,我曾花一个月时间运营一个投研号,文章轻松达到一两万的阅读量。但这条路径的终点,往往是为第三方付费社群引流,社群再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你购买某些代币,最终的盈利点依然落在“卖币”上。因为我认为这个模式并不光彩,也未能从中获利,后来便放弃了。
这些年的投研经历,让我前所未有地深刻理解了巴菲特的那句传世名言:
"Never invest in a business you cannot understand."
“永远不要投资一家你看不懂的公司。”
在过去,我以为“看懂”是指看懂技术和模式。而现在我才明白,在Web3,“看懂”还必须包括看懂其背后的资本结构、利益博弈和人心人性。而这些,恰恰是公开信息永远无法告诉你的。
Will Cryptos Finally Get the Much-Touted "Uptober" Rally?
Despite hopes for a seasonal ‘Uptober’ rally, Bitcoin and altcoins remain under pressure as geopolit...
Twenty One Capital CEO Jack Mallers Explains Why Bitcoin Will Continue to Discover Higher
Jack Mallers, the founder of Strike and CEO of Bitcoin-based treasury firm Twenty One Capital, has e...
FLOKI Surges 27% After Elon Musk Writes Floki In His Tweet
FLOKI, the Shiba Inu-inspired meme cryptocurrency, surged 27% on Monday after Elon Musk shared a l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