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在「盯」稳定币,却很难入场?
摘要
过去十年里,稳定币从鲜为人知的发展实验一步步走向了全球金融的聚光灯。从 2022 年算法稳定币 TerraUSD (UST)的崩溃导致约 600 亿美元市值一夜蒸发,到传统巨头 Binance 的 BUSD 稳定币因监管压力于 2023 年被迫停止新发行,再到 2025 年初连美国总统特朗普家族创立的 USD 1 稳定币也高调登场——这些标志性事件无不说明:稳定币已成为 Crypto 世界与传统金融交汇的热点。无论是华尔街机构、互联网巨头,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稳定币赛道。然而,稳定币虽热,入场的门槛却并不低,技术与合规挑战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本文将从机构、散户与链上创新三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当前稳定币热潮背后的驱动力和阻碍因素,并探讨为何众多人盯上稳定币却迟迟难以入场。
目录
一、稳定币为何如此火热?
- 市场规模飞速增长
- 政策推动行业主流化
- 大众热度与认知差距
- 支付巨头与金融机构积极入局
二、全球机构如何布局稳定币?
- 京东集团:跨境支付驱动
- 摩根大通(JPM Coin):企业资金池结算
- PayPal (PYUSD):消费级应用
- 金融科技公司(Stripe, Revolut 等):支付桥接
- 跨境金融试点:公私合作
- 主流银行高管表态支持
三、渴望入局却无从下手的人们:障碍与困境
- 技术门槛高,开发成本昂贵
- 经济模型设计与流动性难题
- 融资与流动性支持难上加难
- 合规压力与监管迷雾
- 信用背书不足,信任难以建立
- 用户体验壁垒,入门操作繁琐
四、本分链×稳定币:一键发行+丝滑体验
- 原生一键发行
- 稳定币支付 Gas
- 极致用户体验(UX)
- 安全与去中心化保障
五、写在最后:Bixin Ventures 的观察
一、稳定币为何如此火热?
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等价值的加密资产,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经济的桥梁。近年来其火热程度体现在多个方面:
市场规模飞速增长
- 活跃地址增长 :稳定币用户量和交易规模呈爆发式攀升。活跃稳定币钱包地址数量从 2024 年 2 月的 1,960 万增至 2025 年 8 月的 4,100 万 ,年增幅逾 100% (source: Artemis)
- 供应量增长 :同期全球稳定币总供应从约 1,380 亿美元 攀升至 2,750 亿美元 ,实现了 99% 的同比增长
(Source:Artemis)
- 交易量超越支付巨头 :2024 年 9 月起稳定币单日交易额持续超过 VISA 通道的交易量,甚至一度达到 5.1 万亿美元 的峰值。
(Source: Artemis)
这一连串数据表明,无论在交易所、DeFi 还是支付场景,稳定币的 渗透率和影响力 都在大幅提升。
政策推动行业主流化
各国监管的迅速跟进,为稳定币合法合规发展奠定基础。
- 美国 :2025 年 7 月正式签署了《指导并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该法案明确只有受联邦保险的存款机构才能发行支付型稳定币,且必须保持 100%储备、每月披露并接受年度审计,同时遵循严格的 KYC/AML 措施。
- 香港 :立法会于 2025 年 5 月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要求发行商须申请香港金融管理局牌照,并满足高质量资产 1:1 完全储备、健全的赎回机制和定期审计等要求。
- 欧洲 :于 2024 年底正式施行了 MiCA(《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规,将稳定币纳入强监管范畴,要求发行方满足资本充足、流动性和透明披露等严苛标准。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对稳定币接连亮明态度,合规正推动稳定币从灰色地带走向主流金融。
大众热度与认知差距
搜索引擎趋势也揭示出公众对稳定币的浓厚兴趣。过去一年里,Google 上“如何购买稳定币”以及“稳定币收益”等关键词的搜索热度飙升数倍,但“如何发行稳定币”的查询几乎为零。这种反差表明,大众对于 使用 稳定币兴趣浓厚,但对 创造 稳定币仍一知半解,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端壁垒高,进一步刺激了业内对降低门槛、创新发行方式的呼声。
(Google Trends 搜索热度对比图 Source:Google)
支付巨头与金融机构积极入局
面对稳定币展现出的高效低成本优势,传统支付网络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争相投入测试,将其作为升级全球支付体系的机会。 BIS(国际清算银行)研究表明 ,跨境支付若采用稳定币结算,速度可提升两个数量级,费用可降低 90%以上 。这使得稳定币成为解决跨境汇款“慢、贵”痛点的潜力方案。近年来 Visa、Mastercard 均宣布了支持稳定币清算的计划:Visa 已经在其全球结算网络中试点接受 USDC 等稳定币用于清算部分发卡行资金,Mastercard 则推出了端到端稳定币支付解决方案,准备将合规稳定币纳入其商户网络。支付服务商 Stripe 从 2022 年起就为内容创作者提供 USDC 稳定币付款选项,以实现全球即时小额支付,而电商平台 Shopify 也通过合作支持用户使用稳定币结算商品货款。值得注意的是, PayPal 不仅发行了自有的美元稳定币 PYUSD,还在 2025 年宣布将为持有 PYUSD 的用户提供年化 3.7% 的收益激励,以鼓励其 在 PayPal 和 Venmo 钱包中持有并使用稳定币 。这些举措反映出传统支付巨头正将稳定币视为下一代支付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利用稳定币实现跨境资金秒级到账 和 手续费仅为 SWIFT 电汇的十分之一 的成本,另一方面借助稳定币打开加密支付市场的新增量。总之,从互联网巨头到银行支付网络,稳定币正日益被视作数字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来对待,这极大推高了其行业热度。
综上,无论是迅猛扩张的用户规模和交易量、逐步明朗的监管环境,还是公众高涨的兴趣和主流机构的拥抱, 多重因素叠加 使稳定币成为当下加密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稳定币炙热的背后,是其作为价值锚定的数字现金,在连接传统与创新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二、全球机构如何布局稳定币?
稳定币前景广阔,各路 头部机构 早已摩拳擦掌,通过不同策略切入这一赛道。从科技巨头到华尔街银行,纷纷推出自有稳定币项目或合作计划,为的是在这一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中占据领先地位。
以下是几类典型机构的布局:
京东集团-跨境支付驱动
京东科技子公司已进入香港金管局稳定币沙盒,计划发行锚定港元的“Jcoin”,用于跨境贸易和电商支付。目标是大幅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提升结算效率,同时探索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摩根大通(JPM Coin)-企业资金池结算
JPM Coin 自 2019 年上线,主要用于机构客户之间的即时资金转移,基于 Quorum 联盟链。日均处理额约 10–20 亿美元,成为大型企业流动性管理和跨境清算的重要基础设施。
PayPal(PYUSD)-消费级应用
PayPal 于 2023 年推出 PYUSD,与 Paxos 合作发行美元稳定币,已整合至 PayPal 和 Venmo 钱包。2025 年起,提供 3.7%的持币收益,主打中小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支付、结算与资金管理场景。
金融科技公司(Stripe、Revolut 等)-支付桥接
Stripe 为创作者提供 USDC 收款服务,Revolut 正研发多币种稳定币以降低汇款和兑换成本。二者代表了新兴 Fintech 借助稳定币拓展全球支付市场的典型案例。
跨境金融试点-公私合作
BIS 主导的 mBridge、Project Agorá,以及由投行和科技公司组成的 Canton Network,正推动央行、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共建链上清算网络,探索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金融市场中的合规应用。
主流银行高管表态支持
大型金融机构对稳定币的态度也从观望转为行动。多家银行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了稳定币计划:花旗集团表示正 研究发行“花旗稳定币” 的可能;美国银行也被报道在内部孵化美元稳定币用于企业客户支付结算。摩根大通 CEO 坦承 客户需求驱动下银行将参与竞争 。标准渣打银行不仅加入香港沙盒测试稳定币,还与新加坡 StraitsX 合作,为其发行的新币和美元稳定币提供托管和现金管理服务。甚至资管巨头贝莱德也通过参股 Circle、与 Coinbase 合作等方式间接涉足稳定币领域。可以说,从银行到支付,从电商到社交,各类机构正在形成进入 合围之势 稳定币赛道。它们的加入不但带来雄厚资金和用户基础,也在合规、安全和全球网络方面为稳定币生态赋能。这也是为何当前稳定币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有了巨头的背书,稳定币正从草根创新走向 主流采用 的新阶段。
(稳定币产业链图谱 Source:如图)
三、渴望入局却无从下手的人们:障碍与困境
尽管巨头们在稳定币领域高歌猛进,但另一面,大量 中小玩家 (个人开发者、初创团队、中小企业、甚至传统行业企业)却面临入局的重重困难。他们看到了稳定币的机会和潜力,却往往因为各种门槛而难以参与。
以下我们梳理出阻挡这类潜在参与者的几大共性障碍:
技术门槛高,开发成本昂贵
打造一个稳定币项目绝非易事。首先是 区块链开发 本身对普通团队就是不小门槛,需要精通智能合约、安全审计、多链交互等专业技能。据区块链开发咨询公司估算,从零开始开发并部署一个稳定币合约、配套钱包支持、网站后台等,费用少则 3-5 万美元 ,多则高达 50 万美元 ,具体取决于团队人力、功能复杂度和合规需求等。这对小型创业团队来说是一笔巨额投入。此外, 安全审计 也是无法省去的环节,每次审计费用通常在 1 万– 10 万美元 之间;为防范黑客攻击,不少项目还需要购买智能合约保险,每年保费几千到几万美元。保守计算,审计和安全投入往往占到项目初始预算的 20%-30% 。更别提后续运营中还需不断升级迭代代码以适应新的黑客手法。这些 前期高昂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使许多想法停留在纸面——不少个人或小团队尽管有创意和热情,但望着预算表和技术栈,只能无奈放弃。
经济模型设计与流动性难题
稳定币项目的成功不仅关乎编程,更取决于背后的 金融工程 。发行一个锚定币,必须认真设计抵押品机制或算法调节机制,以确保币值稳定。一旦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用户大规模赎回,系统需要有预案避免死亡螺旋。这意味着小团队必须具有 经济模型建模和压力测试 能力,模拟各种极端场景下稳定币是否还能保持锚定。例如 Terra UST 的崩盘就是殷鉴:缺乏资产支撑的算法稳定币在信心危机时瞬间崩溃,短短几天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然而许多初创项目往往忽视了模型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技术上实现 1:1 锚定”的表面,而没有深入研究 规模化后的稳定性 。有加密社区用户一语中的:“ 写代码发币技术上很简单……难的是如何扩展到数十亿美元规模、以及届时如何兑付回每一美元。 ”换言之,小团队也许能开发出一个运行的稳定币合约,但很可能扛不住真实市场的考验。另一方面,稳定币启动初期往往面临 流动性陷阱 :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做市和提供深度,稳定币就难以维持流通价值和兑换稳定;可没有人愿意提供流动性,又谈何资金支持?这种鸡生蛋困境下,许多小项目的币价和锚定机制在缺乏交易量的情况下就形同虚设。一旦有人抛售,稳定币可能瞬间偏离锚定却无力调控,导致信用坍塌。
融资与流动性支持难上加难
稳定币项目在商业上也面临“拉投资”难题。与普通应用类创业不同,稳定币属于 资金密集型 :不仅研发期烧钱,运营中还需要大量备用金来提供流动性、应对赎回。因此,小团队往往希望寻求 VC 投资 或 做市商借贷 来扩大资金池。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多数投资机构对稳定币初创并不感兴趣。正如分析师 Anthony DeMartino 所指出,小项目即便开出 40%年化利率 诱人的条件,也很难借到做市资金,因为风险投资更追求的 10 倍以上 回报,对区区几十个百分点的利息并不动心;做市商的资本成本同样高企,通常自有资金机会成本就在 20% 左右,再考虑风险溢价,很少有意愿以固定利率借给一个前途未卜的稳定币项目。他形容许多这样的初创团队是“拿着玩具刀就上了战场”,弹药严重不足却试图挑战资金雄厚的现有稳定币巨头,结果可想而知。不少创始人在融资路演时被反复追问:“你的流动池有多大?社区在哪?市场预算够吗?”最后往往因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数字而吃闭门羹。正如有创业者在论坛上感叹:“ 没有资金做市和营销,没有用户社群和强大团队,成功率非常低。 ”融资无门、造血不足,使得小稳定币项目很快陷入恶性循环:缺乏资金-缺乏用户-无法建立信用-更缺乏资金,最终不得不放弃。
(Source:medium.com/@anthonydemartino)
合规压力与监管迷雾
前文提到,各主要司法管辖区对稳定币相继出台了明确法规。这对小团队而言,又是一座高山。美国要求稳定币发行主体必须是受监管金融机构,欧洲要求注册电子货币机构并满足资本要求,香港要求申请牌照并有法定审计……单单准备合规文件和流程,就足以难倒一批开发者。获取牌照不仅周期长、流程复杂,费用也十分高昂。例如在美国成立受监管信托公司动辄需要数百万美元资本金,以及专业律师团队处理申请。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同样需满足严格的 股东资质 和 风险管理 要求。一些地区(如加拿大)甚至将稳定币直接视为证券,使项目方面临证券法繁琐的注册和披露义务。对于预算有限的小项目来说,要么选择打擦边球冒险上线(极易被叫停或处罚),要么索性因合规无门而放弃。 地域监管差异 也让团队无所适从——去美国吧,怕违反联邦法律;去东南亚吧,当地又缺乏明确定义;去欧洲吧,MiCA 下需要在 EU 设立实体、审计、白皮书,这些都非一般创业公司所能短期内办到。结果就是,很多想法停留在地下状态,不敢真正推向市场,生怕一上线就踩雷违规。 合规的不确定性 使得普通人感觉踏入稳定币领域“步步是坑”,无从着手。
信用背书不足,信任难以建立
稳定币作为价值锚定物,信用尤为重要。而小团队往往缺少让公众信任的背书。首先是 团队背景 :很多小项目团队匿名或半匿名,没有知名从业经历,更没有大型机构站台。用户难以把真金白银换成一个陌生团队发行的代币。在社区论坛上,常有人提醒:要考察项目方有没有公开的公司实体?负责人是谁?有没有接受审计?代码库是否活跃?很多小稳定币一查,团队成员没有介绍、GitHub 长期不更新、社交媒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然让潜在用户心生疑虑。此外, 透明度 也是问题——主流稳定币如 USDC 会定期披露储备资产证明,而小项目往往难以负担审计费用,即便声称 1:1 有储备,用户也无从验证。这就导致一个 信任黑箱 :大家不知道你是不是“凭空印钞”在割韭菜。一旦质疑四起,没有可信第三方来证明清白,小稳定币很容易爆发挤兑危机。可以说,在信任为本的稳定币领域,新进入者天然处于劣势:没有品牌、没有监管、没有大资金托底,用户凭什么相信你的币能一直稳定兑付?这种信任赤字使许多潜在用户 “观望多过行动” 。
用户体验壁垒,入门操作繁琐
即便技术和资金问题解决了,小团队还常常忽视了 用户体验 的重要性。当前多链生态下,用户使用稳定币往往要跨越重重障碍:比如要在以太坊上使用某稳定币,得先拥有以太坊原生币 ETH 作为 Gas;想在 BSC 上用,又得准备 BNB 支付手续费。新用户常常一头雾水:“我想发行或使用稳定币,结果还被要求先买另一种币付手续费。”再加上不同链之间切换网络、添加合约地址、计算滑点手续费等,对非专业用户来说 极其不友好 。社区中甚至出现了“#GasInUSD”的话题标签,反映的正是用户希望直接用美元稳定币支付链上 Gas 的强烈愿望。现实却是,大部分公链尚不支持这种体验。不少小团队发行了新稳定币,却没提供配套的钱包和易用工具,用户需要辗转多个交易所和桥才能获取并使用这些代币。这种 割裂的体验 导致第一次尝试的用户很可能因为出错或嫌麻烦而放弃。例如有团队反思,他们上线首日就流失了大批潜在用户,因为很多新人卡在不会切换 RPC 网络、或一笔兑换因为滑点过大失败,最终败兴而归。 复杂的门槛操作 无形中把许多对稳定币感兴趣的普通人挡在了门外。
综上,这些现实困境构成了当下许多渴望投入稳定币浪潮却迟迟找不到入口的群体画像:他们中有想创新的开发者、拥抱新金融的创业者、寻求降本增效的中小企业、以及期待数字资产支付的普通商户…… 他们看到了稳定币的机遇 ,却苦于 缺资金、缺技术、缺合规路径、缺信任背书、缺好用工具 ,只能在岸边观望。他们的心声可能是:“稳定币前景很诱人,我不想错过,但我究竟该怎么参与?谁能帮我跨过那道道门槛?”这些痛点也正是引出下一章节的关键——有没有一种解决方案,能够为这些踌躇不前的人铺平道路?
(稳定币发行门槛示意图 Source:笔者自制)
四、本分链×稳定币:一键发行+丝滑体验
从投资与基础设施发展的角度来看,降低稳定币发行和使用的门槛是未来市场扩容的关键。我们注意到,BenFen 链(本分链)在设计上尝试解决中小团队和新用户最常遇到的几类痛点:
原生一键发行
在 BenFen 链上,任何经过授权的用户都可以像填表单一样发行自己的稳定币。平台提供友好的 UI 界面:用户只需选择想锚定的抵押资产类型(例如 USD、黄金或其他合规资产),输入拟发行数量,点击“铸造(Mint)”按钮,即可 秒级生成 对应的稳定币代币。整个过程无需编写智能合约代码、无需自行部署复杂协议,更不需要额外支付高昂审计费用——技术风险由 BenFen 底层的 Move 智能合约安全模型把关,合约模板经过严格审计和长期运行验证,发行者不必重复造轮子即可享受 开箱即用 的安全性。可以说,BenFen 将稳定币发行的技术门槛降至近乎 零成本 :开发投入从数万美元降至数十美元的 Gas 费,时间从数月缩短为几分钟。对于缺乏开发团队的项目方,BenFen 提供的 一键发行工具 无疑是颠覆性的。这意味着,不论是有跨境支付需求的商户,还是有创意的创业团队,都能轻松创造属于自己的稳定币,服务特定社区或业务场景,而不必苦恼于技术瓶颈。
稳定币支付 Gas
BenFen 深知困扰用户已久的 Gas 支付体验问题,遂在架构层面做出突破: 允许直接使用稳定币支付链上手续费 。在本分链上,稳定币不再只是交易媒介,本身也可用来支付链上操作费用。例如,用户在 BenFen 链转账或调用合约时,可直接用 BUSD、BJPY 等稳定币支付 Gas,无需持有本分链的原生治理币。这一设计彻底消除了新用户使用 dApp 时“还要先买一堆链币交 Gas”的繁琐。更便利的是,BenFen 的平均手续费极低,仅约 0.05 美元 ,远低于以太坊/BSC 上 0.3–0.5 美元的 Gas 成本。为了优化新手体验,BenFen 甚至支持 Gas 代付 功能:项目方或第三方可以为用户的交易提供手续费赞助,用户在使用指定应用时 无需自付 Gas 。这一系列改进意味着,在 BenFen 生态中,无论是首次接触区块链的新人,还是跨链过来的老鸟,都能享受到 “稳定币即燃料” 的丝滑体验。在这里,稳定币真正成为链上的通用价值载体——既是交易本金,也是网络燃料。用户可以抛开繁杂兑换,像在互联网应用里花费美元一样,直接使用稳定币畅行链上各个场景。
极致用户体验(UX)
为了进一步降低 Web 3 的使用门槛,BenFen 在钱包和支付体验上也下足功夫,努力做到“ 与传统应用一样简单 ”。首先,BenFen 支持 zkLogin 社交登录方案: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号、邮箱或社交账号一键注册区块链钱包账户,再也不必背诵复杂的助记词或私钥。这极大地方便了普通用户的上手,减少因私钥管理不善造成的资产损失。其次,围绕稳定币支付,BenFen 提供了完善的 社交支付功能 :例如通过 BenPay 应用 实现手机号转账、好友红包、二维码收款等。商家可以生成收款码接受顾客的稳定币付款,用户间也可像使用微信/Paypal 一样发红包、AA 收款,却实质是在链上完成了稳定币转移。另外,BenFen 集成了内置跨链桥,支持主流资产跨链交换,用户可以方便地将以太坊或波场上的 USDT/USDC 换成 BenFen 链上的 BUSD 等稳定币。整个操作流程经过精心打磨,力求简洁直观:用户不需要懂任何链上术语,几次点击就能完成钱包创建、充币、转账等操作。对于开发者,BenFen 也提供了丰富的 SDK,让他们可以轻松构建友好的前端应用。在 BenFen 看来,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中的“稳定价值担当”,理应搭配 媲美 Web 2 的使用体验 ,才能真正走向大众。
安全与去中心化保障
在降低门槛的同时,BenFen 没有牺牲对安全和去中心化的坚持。底层采用 Move 智能合约语言 ,其资源类型和线性逻辑天然避免了一些常见漏洞(如重入攻击),为稳定币合约提供 强类型安全 保障。此外,BenFen 结合 DAG + BFT 共识机制 构建高性能链,单链 TPS 达到万级且确认时间低于 1 秒。DAG 并行记账确保高吞吐,BFT 共识则保障最终性和抗分叉,网络容错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在实际运行中,本分链主网自上线以来 可用率达 99.99% ,未曾发生因共识问题导致的停机或回滚。这对于涉及资金的稳定币应用至关重要,用户可以放心系统的可靠性。同时,BenFen 考虑到不同场景的需求,支持 灵活的身份模式 :用户既可以选择匿名地址参与去中心化交易,也可以选择完成 KYC 后获取受监管权限,从而访问特定合规应用或法币出入金渠道。网络层面,由多家权威机构共同维护验证节点,防止单一方作恶,保障整个链的 去中心化 和抗审查属性。总而言之,BenFen 追求的是 “稳” ——既体现在对稳定币价值的坚守,也体现在系统安全稳健的运行。通过底层技术架构的创新,BenFen 链为稳定币发行和使用营造了一个 安全、高效、可信 的环境,使得门槛降低但信任不降。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设计,本分链致力于打造一个 “人人可参与的稳定币基础设施” 。在这里,项目方不需要精通编程,也不需要巨额资金,更无需担忧链上复杂操作——只要有合法合规的资产和清晰的应用场景,BenFen 就能帮助项目方一键发行稳定币,并提供友好的支付和管理工具。这无疑为无数原本被挡在门外的潜在参与者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正如 BenFen 的名字“本分”所寓意的:踏踏实实做事,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让更多人平等地享受稳定币和区块链创新带来的红利。
BenFen 解决方案与行业痛点对应表
五、写在最后:Bixin Ventures 的观察
作为长期关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机构,Bixin Ventures 在稳定币领域的核心判断是: 合规与易用性将是推动下一波采用的关键变量 。
今天,稳定币已经成为机构与散户共同瞩目的资产类别,但绝大多数潜在参与者仍面临合约开发、合规资质、资金流动性和用户体验的多重障碍。BenFen 这样的项目,试图通过技术与产品设计,把复杂环节封装在底层,以便更多中小团队和普通用户能够低门槛进入。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
- 对于开发者 ,它意味着更快的试验和迭代;
- 对于中小企业 ,它提供了可行的跨境支付和清算工具;
- 对于投资人 ,它是稳定币生态“普及层”的一种早期探索。
我们理解,稳定币未来的格局不会由单一项目决定,而是由合规政策、机构参与、以及基础设施演进共同塑造。BenFen 目前的定位,更多是补全“被忽视的空白”,帮助那些原本缺乏资源的群体找到进入稳定币世界的路径。
因此,我们认为,像 BenFen 这样的尝试,值得被关注和持续观察。它能否成为稳定币生态中的重要拼图,还需要市场与时间来验证。
Cardano and XRP Rumors Spark Talk of Alliance, But Another Meme Coin Grabs This Week’s Headlines
Cardano–XRP alliance rumors spark buzz, but Layer Brett steals headlines with $2.5M raised, $0.0053 ...
Transak Joins Fireblocks Network to Power Global Fiat-to-Stablecoin Payments
Transak has joined the Fireblocks Network for Payments as a launch partner, delivering fiat-to-stabl...
312K+ Holders, Dominance in 130+ Countries, $397M Presale, and Climbing: How BlockDAG Is Quietly Becoming Crypto’s Global Standard
With 312K+ holders, 3M mobile miners, and $397M raised, BlockDAG is quietly becoming crypto’s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