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持续攀升。一方面,美国《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天才法案)于2025年7月正式签署;另一方面,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于8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两大金融中心通过立法重塑了稳定币监管格局,也为合规稳定币的未来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
作为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创始单位及BSN发展联盟核心成员,红枣科技早在数年前就与全球诸多去中心化技术企业以及传统企业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国家级分布式数字身份,以及以合规稳定币、通证化银行存款和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合规数字货币将会是去中心化技术最早的两个典型应用,在未来迎来爆发式发展。因此,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及项目经验,红枣科技过去几年一直在与多家全球性科技公司、大型银行及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建立面向未来的数字货币支付基础设施。对于当前的稳定币热潮,以及合规稳定币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红枣科技创始人兼CEO何亦凡结合以往实践,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并介绍了相关的合规稳定币管理系统产品。
以下内容来自于何亦凡的观点整理:
01
国家战略的新战场
稳定币并不是一个新事物。长期以来,USDT、USDC等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交易中扮演着“中间币”角色,但真正将其推向舞台中央的,是美国《天才法案》的出台。该法案首次在国家立法层面明确支持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在全球流通,其战略意图清晰可见:强化美元霸权体系。
稳定币的运行机制要求其与法币1:1锚定,由此产生的巨额储备金需投向“近乎零风险”的资产,实际上就是美国国债。因此,稳定币的全球流通不仅拓展了美元版图,更巧妙地为美国国债引入了新资金池,这对美国而言是一举两得的战略布局。
面对美国政策的重大调整,中国对稳定币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对于人民币而言,关联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能提升其在跨境贸易中的流通效率和国际结算能力,与美元借助稳定币强化全球地位的逻辑一致。从宏观视角看,稳定币已超越单纯的行业范畴,成为中美两国在货币战略层面的重要布局。站在这个角度,稳定币的发展并非短期热点,而是将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已具有不可逆性。
02
穿透技术表象:稳定币就是一种通证化商票
稳定币近期在区块链行业掀起热潮,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政策推动,也有其自身的商业逻辑支撑。很多人对稳定币的认知存在模糊,实际上,从金融核心逻辑来看,货币的价值源于其背后的负债责任。例如央行会以自身和国家信用为法定货币提供担保,作为其负债方;而商业银行会作为银行存款的负债方,为其信用提供担保。
稳定币作为一种价值载体,其负债方通常由非银行商业机构来承担。若将其与传统金融工具对比,会发现稳定币本质上就是一种商票。商业机构发行稳定币的行为,等同于向其持有者签发数字商票,承诺持有人可随时兑付等值法币。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数字商票的流通不再依赖纸质载体和人工传递,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流转。
传统商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稳定币与之对应也呈现出两种形态:持牌发行方的稳定币类似通证化的银行承兑汇票,需在银行存放100%备付金,接受监管机构监管;而无牌照稳定币则类似通证化的商业承兑汇票,企业可以选择在封闭的生态内发行,只要参与方认可其信用价值,就可以用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生态内支付等场景。
相比传统商票,稳定币具有显著优势,它借助去中心化技术提升了流通效率,降低了跨区域调拨资金的银行费用和外汇兑换成本,在大额交易和跨境结算中能有效提高周转效率。正如商票在商业活动中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一样,稳定币不但也具有这种合理性,更通过技术革新变得更加高效。
以供应链金融领域为例,设想大型车企向其供应商体系发行专属稳定币(也可称为司库币 Treasury Token),就可以实现:生态内高效结算,省去跨行调拨费用;跨境交易中充当“中间币”,规避多次汇兑损耗;资金流转速度较传统商票几何级提升。对比传统商票在全球范围内均无严格法律监管,其效力依赖于交易双方的商业契约,这种模式的生命力也取决于企业信用和市场接受度,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也可以运作。即便监管介入,其力度也会小于需要提供100%质押的持牌稳定币。因此未来全球可能出现数万种企业稳定币,包括持牌方发行的公共稳定币和私有的司库币,这些稳定币将与各国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和商业银行的通证化存款一起形成新的货币体系,重构商业结算网络,并对银行的运营模式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03
香港监管框架的标杆意义
香港筹备已久的《稳定币条例》于8月1日生效,9月底截止稳定币牌照申请,预计2026年一季度发放首批牌照,这使得众多机构聚焦香港市场。香港金管局7月底公布的监管细则,也从侧面印证了合规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受银行级监管的金融产品这一属性。监管细则的重心完全聚焦于稳定币的核心风险环节:准备金托管要求对应兑付保障,KYC/AML规则防范洗钱风险,交易监控体系确保流转透明。尤为关键的是,监管明确要求采用银行级密钥管理系统,这相当于对合规稳定币的“签章”过程实施最高等级保护。整套框架与传统金融产品(例如银行承兑汇票)的监管思路高度契合——在严格监管下明确负债责任、保障流通安全。这套监管框架事无巨细地定义了合规稳定币从发行到运营的各项合规和技术细节,未来可供其他各国参考借鉴。
总体来看,合规稳定币的发展既顺应了国家货币战略,也契合商业效率提升的需求,决定了它在金融体系中具有扎实的存在基础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稳定币是一种源自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但是纵观香港金管局的监管细则,通篇甚至都没有明确提及区块链。稳定币的本质是受监管的金融产品这一属性,决定了其基础设施必然趋近于银行核心系统,而非单纯的区块链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