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囤币到逼涨:BitMine 的 35 天闪电战与 ETH 定价权易主
作者:BlockBeats
原本没有人会想到,以太坊企业持仓的「头把交椅」,会在 35 天内换人。
以 Tom Lee 为代表的背后公司 BitMine 做到了:这家曾在纳斯达克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凭借一次 PIPE 融资与三轮结构化加仓,把 ETH 持仓从零拉到了 83 万枚,完成对 SharpLink 的绝地反超,成为全球最大 ETH 财库。
这不仅是数字上的胜负,更是一场两种不同血统的资本胜负——代表「币圈 OG」的 SharpLink,慢慢囤币、静待上涨;代表「华尔街力量」的 BitMine,则是在推涨中实现兑现。低成本与高杠杆,囤币心态与 Narrative 策略,背后是两种世界观的正面交锋。
它们不只是买币的方式不同,而是在抢占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加密金融的下一个阶段,谁有权定义 ETH「价格」?
我们试图从多个角度,理解这场悄然发生、但足够剧烈的行业转向。
如果说 BitMine 代表的是一场华尔街风格的结构性突袭,那么 SharpLink 的存在,恰恰是「ETH 原住民」逻辑的延续。
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分野,不仅在持仓节奏、披露方式、Narrative 打法上各异,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身与目的。
SharpLink——OG 手里的币,囤得太久,走得太慢。拆解 SharpLink 的股东阵容,几乎覆盖了以太坊生态的全链条资本。
第一类是原血统阵营:Consensys(由 ETH 联合创始人 Joseph Lubin 创立)掌握 MetaMask、Infura 等核心设施,Lubin 亲任 SharpLink 董事会主席。第二类是基础设施阵营:Pantera、Arrington、Primitive 等深耕 Layer 2、DeFi 协议与跨链设施。第三类是金融化阵营:Galaxy Digital、GSR、Ondo Finance 等直接在 ETH 的机构化、衍生品与托管业务上运作,使其持仓成为可管理、可增值的机构资产。
这种资本绑定不仅放大了 SharpLink 的「ETH 财库」叙事,也为其在买入、质押、减仓等环节提供资源杠杆,并成为华尔街读懂 ETH 的桥梁。
初期 ETH 持仓结构也体现了这种「OG 属性」:来源于团队钱包内部转账而非公开市场;单次买入规模较小,但分布周期极长;强调安全性、流动性管理与审计配合。
据财报与链上估算,SharpLink 的 ETH 建仓成本区间集中在$1,500–$1,800 之间,部分早期持仓成本甚至低于$1,000。正因如此,其股东结构中「囤币派」占比极高,价格回到$4,000 附近时,如果出现自然抛压并不意外。
并且,早在 6 月 12 日,SharpLink 提交了一份名为 S-ASR 的文件,核心内容是——该注册生效后,股票可以随即开始卖出。
这种路径并非错,但也天然带来三个问题:OG 团队的「囤币」心态使其更注重成本收益比,币价一旦大涨,容易触发减仓冲动;OG 人脉网络下的信息流更闭环、更谨慎,不倾向于主动打 Narrative 牌;以链上运行为先,反而在财报披露效率、资本市场运营等方面显得滞后。
这正是 2025 年第三季度,SharpLink 面对 BitMine 节奏化「披露—融资—加仓—涨价」的策略时,显得慢了半拍的深层原因。
V 神 图片来源:coingecko
反观 BitMine,它几乎是以「典型华尔街资本入局」的姿态降临 ETH 赛道。先是 PIPE 融资结构本身就充满金融工程意味:采用现金+权证+ETH 组合认购结构;参与方包括 Galaxy Digital、ARK Invest、Founders Fund 等主流美股结构投资者;筹码分布透明,设置锁定期,利于估值模型稳定。
我们从其董事会成员背景也能一窥端倪——不少人出身于投行、私募、对冲基金,熟悉 PIPE 融资、合规套利、再融资周期运作。他们眼中,ETH 不是「数字货币」,而是一种「可标价、可交易、可套现」的新型金融资产。
OG 与华尔街之间,不只是节奏差异,更是动机冲突。
这被迫倒逼 Sharplink 开始思考,只有 OG 的 ETH 是不是不足够了?
他们似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答案——8 月 7 日开始引入了新的华尔街机构投资者,参与其 2 亿美元注册定向发行。
这是一场以太坊叙事的「权力交接」:从 OG 手中,逐渐转向能讲清财报、讲好故事、跑通结构的资本手里。
未来不一定是 BitMine 独大,但可以预见的是:下一轮 ETH 的定价主导权,将不再由币圈 OG 决定,而是由谁掌握 Narrative 结构、谁能更多获得华尔街融资,谁就拥有更多「叙事的筹码」。
2025 年 7 月 1 日,BitMine 的 ETH 持仓是零;8 月 5 日,其披露的持仓已达 833,137 枚。仅用 35 天,这家此前在公开市场毫无加密标签的公司,就从「无名之辈」变身「全球最大以太坊财库公司」,完成了对 SharpLink 的反超。
我们详细拆解 BitMine 究竟是何动作?
BitMine 的出手节奏极为精准。在其 35 天的爆发周期中,几乎每 7 天就有一次节奏性的公告披露,每一次都像是预谋中的剧本推进:第一周(7 月 1 日–7 月 7 日):PIPE 融资 2.5 亿美元落地,公开披露已完成首批购入约 15 万 ETH;第二周(7 月 8 日–7 月 14 日):新增采购 26.6 万 ETH,总持仓突破 56 万枚;第三周(7 月 15 日–7 月 21 日):追加购入 27.2 万 ETH,累计持仓达到 83 万枚以上;
这三轮披露并未采用季度报表中的例行更新,而是插入式地通过媒体、官网、投资者关系信函等方式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我们在持续大规模买入 ETH,且我们就是机构持仓增长的领头羊。」
这种方式颠覆了以往财库公司那种「等财报出结果」的传统披露逻辑,而转向一种「Narrative 主导」的节奏化进攻。
更重要的是,其建仓节奏与市场走势高度协同。BitMine 的买入均价并非盲目扫货,而是利用市场调整窗口「踩节奏」低吸。据 PIPE 文件披露,其 ETH 平均买入价为 3,491 美元,恰好避开了阶段高点,同时又踩中 ETH 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前的敏感区间。
这种精准布局并非偶然,而是配合了 Galaxy Digital 提供的「OTC 结构设计+链上交割+托管结算」一整套工具链,使其能够在不引发价格剧烈波动的前提下,高效吸纳大额 ETH。
与此同时,BitMine 的股价也与其披露同步发生爆炸式增长。从 7 月初 4 美元一路拉升至 8 月上旬 41 美元,涨幅超过 900%。其总市值也从不足 2 亿美元跃升至 30 亿美元以上。
更令人注意的是,在 BitMine 发布每一次持仓更新后,不仅其股价上涨,ETH 现货市场也出现同步放量上涨。市场开始将「BitMine 买入—ETH 价格上涨」看作一组逻辑相关事件,从而进一步强化 Narrative 的闭环。
这种「市场预期—结构披露—资产买入—价格反馈」的正循环,被华尔街视为一次典型的市值重塑案例。而不同的是,它不仅重塑了公司估值,更以 Narrative 方式重塑了 ETH 财库的市场主导权。
BitMine 不再只是一个持币企业,它正在成为「以太坊机构化结构」的关键中枢。在这个过程中,它不等市场给予认可,而是通过节奏、披露、话术、结构、定价模型,主动去「制造」认可。
一句话总结:这不是一次「等涨」的建仓,而是一场「逼涨」的结构。
从无到有、从买币到推高估值、从披露到主导定价,BitMine 用 35 天打出了一个「结构性上涨」模板。
而它,也可能是下一个以太坊牛市叙事里,最早出现的金融原型。
作为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的联合创始人兼研究主管,Tom Lee 是美股与加密市场之间最具传播力的桥梁人物之一。他既懂宏观数据,也懂舆论操作,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把「涨」这件事讲得既合理又好听。
他的成名不是靠预测精准,而是靠高频率、强叙事、强占位。流行的说法是:「Tom Lee 不一定说对,但他一定说早、说响、说得让你记得。」
他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 Bitcoin Misery Index(BMI)——一个他本人设计的「市场情绪指标」,通过综合交易量、回报率、波动率等数据,把市场的「痛苦指数」量化打分。
这个指数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预测涨跌,而是为他的喊多言论提供「数据背书」。比如:当 BMI 极低(<27)时,他会说「这是长期持有者的抄底时刻」;当 BMI 极高(>80)时,他则转而称「这代表结构性牛市已经到来」;如果价格跌了,他会说「情绪还未充分释放」;如果价格涨了,他会说「链上结构在修复」。
无论涨跌,都有话说;无论行情怎样,都能喊多。
Tom Lee 图片来源:coingape
Tom Lee 的「结构化喊单」风格还有几个显著特征。
永远提供一个新的目标价。他曾在 2017 年预测比特币「将在 2022 年冲上 25 万美元」,随后在 2021 年改口为「预计 2024 年达到 20 万美元」;当市场表现不佳时,他则引用减半周期、通胀调节、美联储政策等因素「延后」预期,同时将逻辑升级。
平台联动+频繁出镜。他是 CNBC《Fast Money》的常驻嘉宾,也是彭博社的固定评论人;自家推特(@fundstrat)几乎日更,并同步 YouTube 访谈,利用短视频摘要与图表传播观点;他还会定期在 Fundstrat 官网更新带图表的数据摘要,供媒体二次引用。
情绪带动投资者,叙事带动机构。散户听他喊底部;机构听他讲结构。他能在同一套模型中,制造出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心理预期,形成「多重 Narrative 嵌套」。举例来说,他曾在币价暴跌时反复强调「机构买入窗口期」,同时呼吁散户「不要错过减半前的上车时机」。
从预测变为信仰制造者。他不只说「会涨」,他会告诉你「涨的结构是合理的」,「ETH 将成为科技股的新锚」,「BTC 是新一代数字黄金」。他将「结果导向」的喊多,转化为「信仰导向」的资产重估。
而在 2024–2025 年以太坊 Narrative 的构建中,Tom Lee 再次成为重要推手。他不只说 ETH 会涨,而是说「ETH 将成为企业负债表的一部分」,这个观点直接为像 BitMine 这样的 Narrative 型操作提供了舆论护航。
在 BitMine 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 Tom Lee 那套话术逻辑的深度影子:用「结构指标」如 ETH-per-share 衡量基本面;用「周期逻辑」解释快速上涨的合理性;用「机构入场」掩盖高成本买入背后的激进策略。
Tom Lee 绝对是 Narrative 之王,他不靠看对,而是靠说响。
在传统金融市场里,决定资产价格的是盈利能力与现金流;但在当下的加密资产世界里,价格往往先于价值而存在,叙事常常主导估值的生成。
BitMine 的崛起,不只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一栏 ETH 数字的变化,而是一次围绕「如何让机构听懂 ETH」的 Narrative 重构。SharpLink 固守旧逻辑,在链上缓慢囤币;BitMine 则踩着结构与情绪的鼓点,快速完成一次「共识换手」。
这不是谁更诚实的问题,而是谁能更快、更清晰、更结构化地,把「加密资产」讲成「金融资产」的问题。
而在这背后,还有更大一轮 Narrative 竞速正在悄然酝酿:谁会是 ETH 在华尔街的「长期估值锚」?谁会构建下一个「ETH-per-share」的主流模型?谁能把流动性叙事做成结构性收入?谁,最终会成为机构定价话语权的下一轮主导者?
市场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轮以太坊财库之战,已经不只是链上信仰的接力棒。
以太坊定价的天花板,已经不属于最早喊多的 OG,而属于最会讲故事的华尔街资本。
Jeff Bezos’ Blue Origin Now Takes Bitcoin, ETH, SOL For Spaceflights
Blue Origin will now sell New Shepard spaceflight seats in Bitcoin, Ethereum, Solana and selected do...
Chainlink Integrates ICE Data to Accelerate OnChain Finance Expansion
Chainlink integrates ICE to bring forex and metals onchain to boost DeFi precision and power the $30...
Is XRP Secretly Becoming the Backbone of Global Finance?
The post Is XRP Secretly Becoming the Backbone of Global Finance? appeared first on Coinpedia Fin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