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Galois Capital创始人:因为太怕穷,所以放弃数学改做交易
原文: thiccy
编译:Yuliya,PANews
Kevin Zhou以其独特的交易视角和市场洞察力闻名于加密货币领域。自2011年进入比特币市场以来,他的个人账户以每年约100%的复合率增长,而他创立的Galois Capital对冲基金更是在五年内以35%的复合率增长,资产规模达2.5亿美元。这家运行市场中性策略的基金仅有四个月出现亏损,且没有任何月份的回撤超过-1%(不包括FTX破产事件)。在这次独家采访中,Kevin Zhou分享了他从上海出生从小移民家境拮据到沉迷游戏,再到加密货币交易员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对Luna崩盘、以太坊合并等重大市场事件的深刻见解和亲身参与。
早年经历
Q:您是如何与加密货币结缘的?童年时有哪些迹象表明您会如此深入地参与这一领域?
我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我们是移民家庭。我出生在中国上海,三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之前由祖父母抚养。父亲在夏威夷大学攻读数学博士,母亲则在学习电气工程硕士,我们家经济拮据,常常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从小我就被灌输要珍惜每一分钱,不能浪费。我是个“钥匙儿童”,经常独自在家,自己煮饭,基本上是自力更生。
我的父亲后来成为数学教授,他从小就教我数学。我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11岁时,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暑假,父亲带我去他任教的社区学院旁听微积分课程,和比我大很多的学生一起学习。很多人不知道,我小时候其实是个数学神童。我参加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才华搜索测试,在夏威夷州排名第一,在全美排名前120名左右。不过后来我开始沉迷于电子游戏,数学能力就没再进一步发展。
中学和高中时,我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成绩一般,也没太追求学术。我有点叛逆,喜欢在操场上倒卖《口袋妖怪》和《万智牌》的卡片,这可能是我成为交易员的早期迹象。我还记得《暗黑破坏神II》刚出时,我特别喜欢在游戏内市场交易符文。我发现游戏中的经济体系比单纯升级或攀排行榜更有趣。我一直热爱游戏,玩过无数款,从《星际争霸》、《魔兽争霸III》、《DOTA》到《任天堂明星大乱斗》和《街头霸王IV》,策略游戏、格斗游戏、卡牌游戏、桌游,几乎无所不包。
Q:您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我大学主修数学和经济学,2009年毕业。当时经济刚经历崩溃,我不想马上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就继续读了经济学硕士。之后我去了华尔街,在一家类似标准普尔的评级机构做后台量化分析师,工作并不光鲜。我们团队用MATLAB和C++两种语言编程,有人用一种语言写模型,我的任务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同样的模型,确保模型准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只是质量保证的工作,我的代码从未投入生产环境。
Q:您在大学时就知道自己想从事交易吗?
没有,大学时我几乎每天都在抽大麻,记忆里有两年半的时间完全模糊。不过,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维基百科和哲学书籍,对世界有了更多反思。我当时完全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后来我父亲从学术界转到量化金融领域,我意识到金融行业赚钱更多,于是决定放弃学术,进入金融领域。我对电子游戏的热爱和对金钱的重视促使我选择了交易领域。归根结底,我喜欢游戏的纯粹玩法。小时候穷困的经历让我痛恨贫穷,因为没钱生活真的很难。
进入加密货币
Q:您是如何进入加密货币领域的?
我在2011年就接触了加密货币,2013年从交易实习回到学校后,决定投身该领域,并加入了YC孵化的交易所Buttercoin,该平台在2013年试图通过做市业务盈利,但由于当时市场规模有限,(例如,OTC单笔交易量仅为十万美元左右,而2013年比特币价格峰值也仅为1000美元),导致利润率虽高但整体收入不足,最终失败。 在早期阶段,通过阅读比特币白皮书以及自由主义相关著作,如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逐渐加深了对加密货币的理解,并认为这一技术值得尝试。
Q:你把所有的钱都投入比特币了吗?
是的,我最早在比特币价格约为11美元时就已开始投资,并坚定持有至今。当时我没多少钱,都是实习攒下的,但除了日常开销,我把所有钱都投进去了。当时获取流动性十分困难,交易规模小且价差大,行业内充满了可疑人物和不成熟的操作。随着时间推移,行业逐渐吸引更多技术人才,但早期的密码朋克精神已被稀释。
Q:Buttercoin失败后你做了什么?
Buttercoin关闭后,我加入Kraken并建立了场外交易(OTC)柜台,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当时Kraken在市场上排名第五到第七,主要在欧洲市场占主导,但业务很艰难。加入公司后仅一个月,Kraken便裁掉了超过一半的员工。在熊市期间,公司采取了多项成本削减措施,并通过一轮稀释融资得以维持运营,最终成功度过难关。2016年春季,Kraken上线以太坊,与Poloniex及Gate共同分割市场,当时仅有三家平台支持以太坊,这为公司提供了足够的营收基础。随后,市场逐渐扩展,2017年初牛市启动,公司业务迎来了显著增长。
Q:您在Kraken OTC柜台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有时候交易对手不结算,你得取消交易(DK),几乎总是对你不利。有一次市场波动很快,我需要平掉隔夜的风险仓位,本以为问题不大,但情况变得很糟糕。我记得我把仓位吐给了Cumberland的创始人Bobby Cho,在点差上付了他一大笔钱。那天早上醒来后直接交易,头脑不清醒,损失了几万块。从那以后,我立下规矩,醒来后绝不立即交易。
还有以太坊经典(ETC)分叉的事,当时以太坊分叉后,所有持有者都获得了ETC,但直到几天后Poloniex上线ETC后价格才暴涨。在此之前,Bobby Cho曾提议以一美分的价格收购Kraken所有的ETC。但我与Kraken创始人Jesse的讨论后,觉得不谨慎,万一ETC有价值呢?如果卖了,后来又得高价买回来,我们资金本来就紧张,那会是灾难,最终选择保留ETC。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决定,因为客户有权拥有这些ETC。
Galois Capital的创立
Q:离开Kraken后,您是如何创立Galois Capital的?
2017年离开Kraken后,我创办了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Galois Capital,并成功筹集了约550万美元。尽管当时对设立对冲基金的流程并不熟悉,但由于时机合适,筹资相对顺利。其间,我耗时约九个月完成基金设立和系统搭建工作(如果有经验一两个月就能搞定),并最终决定拒绝部分资金,因不确定是否能有效部署超过500万美元的资本。
我离职时Kraken公司状况良好,资产负债表健康,现金流为正,个人股权状态也令人满意。
Q:为什么选择“Galois”这个名字?
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都是数学背景的人。我本来想取名“Julia Capital”,以纪念研究分形的数学家Gaston Julia,但我的合伙人觉得这名字听起来太女性化。于是我们选了“Galois”,不过这是个大错误,因为这是个法语名字,几乎没人会正确发音。或许我们该选“Mandelbrot”,但那名字又太拗口。我与联合创始人在金融工程学校相识,他负责技术,我则负责业务运营、投资者关系和会计等事务。
Q:Galois Capital 初期的策略是什么?
策略随时间变化很大。最初我们只做OTC,因为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离开Kraken时,我和Jesse达成了协议,如何分割业务:任何知名的加密公司或我在Kraken之前认识的人,都是公平竞争对象;但通过Kraken认识的非知名客户,我会留给Kraken。Jesse很慷慨,不仅在有限合伙人(LP)方面支持我,也在运营上给予帮助,我一直很感激。
Q:刚开始时做了哪些事情来赚钱?
初期我们主要通过OTC赚钱,后来做了一些基差交易(期货与现货之间的收益套利),再后来是DeFi热潮,我们成为Yearn Finance的最大收益农民之一,曾使用化名“yfi_whale”参与YFI代币的挖矿,占总供应量的不到四分之一。
YFI最初被发现是在每个人都专注于Compound挖矿的时期。团队注意到一个名为Curve的协议专注于稳定币交换,其中的"yTokens"引起了关注。尽管最初因网站证书错误显得可疑,但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yTokens提供了一种机器人顾问式的收益管理,可以在Compound、Aave等收益平台之间自动重新平衡资产,从而优化收益。团队因前期对该协议的研究,在YFI启动挖矿计划时迅速抓住了机会。
我们最初使用Python构建系统,但因性能问题迁移至C++,尽管这一过程耗时且复杂,但为后续做市交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团队保持市场中性策略,仅将少量资金用于自由裁量的多空交易。在运营五年间,团队仅经历了四个月的亏损,最大回撤为1%。
Q:从2017年到2020年,delta中性策略的机会真的增加了吗?
delta中性策略的回报机会并未显著增加。期间市场经历多次长达数月的低回报阶段,交易者不得不不断寻找新的策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alpha收益逐渐衰减。场外交易领域中,Cumberland、Circle等机构通过压缩价差占据优势,随后Alameda和Jump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竞争强度,挤压了其他参与者的空间。在基差交易方面,尽管2018年至2020年期间曾一度盈利可观,但随着更多人参与,该机会也逐渐消失。同样,收益挖矿领域也因大量资金涌入而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当前市场环境下,交易者需在某一领域建立垄断地位或转向更低效的市场以寻找机会。灵活应变被认为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策略。
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市场保持反向思维,发现自己正确而他人错误的机会,并通过建模、回测和深入思考挖掘潜在收益。以Tribe和Fei为例,2021年4月,Fei作为稳定币脱钩至0.85美元,并因协议设计对赎回施加了高额惩罚。我们通过以0.85美元的价格买入Fei,并使用ETH对冲基础资产风险,从中获利。即使Fei归零,我们也能通过对冲策略盈利。尽管这不是最赚钱的交易,但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反向且聪明的操作。
以太坊合并与Luna事件
Q:可以解释一下以太坊合并的整个事情吗?
我曾就以太坊从PoW过渡到PoS的合并发表看法,引发外界误解,认为我在“宣传”ETH POW。实际上,我只是从交易角度分析事件。当时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市场对残留链ETH POW的讨论持续升温。我曾建议通过买入代币并做空永续合约的方式交易,认为代币可能分裂成两个,而永续合约更可能跟踪主导链(即ETH PoS)。此外,我还预测期货基差将分歧,Lido折扣会增加,看跌看涨比率可能朝特定方向变化。结果显示,部分预测准确,如期货基差和Lido折扣变化符合预期。
然而,我也承认自己对ETH POW的长期价值预估过高,认为其稳定在ETH POS网络价值的2%,而实际仅为0.5%。此外,我曾对ETH POW创始人Chandler Guo和Vitalik提出500万美元的咨询建议,这些言论在当时引发了许多人的愤怒。但我本意是取笑某些事情的虚伪性,例如巨额预算被花在可能没有实际影响的领域。我认为,如果这种高昂费用能够在某种军备竞赛中创造实际价值,那么或许是值得的。
Q:你是如何交易Luna的?
说起Luna的交易,我其实有点遗憾,因为我们本可以赚更多钱。
简单来说,Luna有一个算法稳定币系统,很多人把钱存在Anchor平台上赚取20%的高收益。但这个高收益其实不可持续,因为是由Terraform Labs或Luna基金会在补贴。
我很早就接触过Luna,当时它刚融资不久。我当时就觉得这东西肯定不行。结果两年后再看,它居然成了前20名的加密货币。我很震惊,仔细研究后发现它的基本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2022年1月,我开始公开讨论Luna的问题,但我们还在等待最佳时机做空。关键转折点是在5月,当我们发现UST开始脱锚约30个基点时。这时我想:"这是个单向赌注的好机会。如果它重新锚定,我们只损失一点点;如果继续脱锚,我们就能大赚一笔。"
有趣的是,在开始做空前,我们一直在Anchor上赚那20%的收益,直到脱锚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才撤出所有资金,清算UST,然后开始做空。
虽然我们最终赚了1500万美元,但我觉得我们本可以赚到1亿。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敢全力以赴,另外我们和投资者约定不做超过基金10%的多空头。甚至在我的团队内部,大家对做空Luna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在Luna从80跌到40再到20的过程中,还进行了一些短期的多头交易。
我们赚钱的另一半来源是促成Anchor平台上的清算,这其实无意中帮助了协议运行。讽刺的是,后来有人传言我们是协同攻击Luna的幕后黑手,而实际上我们有一半时间是在帮助协议进行正常清算。
在Luna崩盘的最后阶段,情况变得非常疯狂。有时Luna的价格低到交易所需要调整最小价格单位。我记得有时候你可以买入,一分钟后价格就从0.01涨到0.1,翻了10倍。最疯狂的是,当时Luna的供应量每九秒钟就翻一倍,完全超级通货膨胀了。
回头看,我应该更有勇气,直接告诉投资者:"这是千载难逢的做空机会,我们必须抓住它!"然后全力以赴。不过1500万美元的收益也不错了,尤其是考虑到当时我们基金的规模。
市场变化与未来展望
Q:你觉得这几年交易变得更难了吗?
越来越难,只有在熊市中偶尔出现一点短暂的喘息期。早期有很多兼职的“散户玩家”,但现在如果想做得专业,就必须全职投入,而且即使是个人交易者也越来越难生存。虽然自动化程度在提高,但在前沿领域,还没被MEV机器人或高频算法完全覆盖,真正的“聪明人”还能找到机会,就像Michael Burry那样,别人懒得看的资料他会逐页读。关键是能“多想一步”,抓住二级或三级效应,而不是盯着所有人都在抢的初级效应。
Q:你既是坚定的比特币信徒,又是对山寨币极度谨慎的交易者,这种双重立场如何平衡?
说它“激进”只有在我看错方向的前提下才成立。其实Galois基金也有比特币份额,用户可以用BTC申购,我们再基于BTC进行保证金交易,做到“BTCβ+市场中性α”。但对我个人而言,我是真信比特币的。山寨币来来去去,生命周期短得惊人,能撑过两三个周期的项目凤毛麟角。唯有比特币有它的独特性。
Q:所以比特币的长期信仰并没有因为周期波动而动摇?
其实我还太乐观了。我原以为现在比特币已经到了一百万美元,但现实稍慢一些。当然,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一路仍然非常精彩。熊市期间其实很好,因为人们会重新开始思考那些早就“默认”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货币?”“PoW与PoS之争”等。这些问题在牛市没人在乎,但当市场不景气、蛋糕变小,大家开始抢份额,就会重启这些核心讨论。
Q:你从未被以太坊及智能合约的“实用性”吸引过?
没太动摇过。我的思考已经非常深入,除非出现像量子计算打破椭圆曲线或SHA256那样的重大技术变革,否则很难让我改观。倒是比特币“最终状态”——当区块奖励终结后网络安全如何维持——这是个我认为必须正视的大风险。我倾向于认为最终会出现“带尾部发行”的分叉版本,然后资金逐步迁移。
Q:所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分叉,最终市场会自己决定哪条链更有价值?
正是如此。分叉数量和分叉时机将和“接近最终状态”的程度成正比。等越近“终点”,分叉越多,不太可能错过时机。
Q:回望你在加密行业的职业生涯,你怎么看自己的这段经历?
还没完全退出,可能哪天无聊了又回来。但整体来看,这段旅程挺酷,也有遗憾,有成就,挺公平的。以纯收益而言,我觉得大概在“40到60分位”之间。我相信人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时候会赚到“他该赚的钱”,大致一个数量级之内。虽然这个范围还是有100倍的差距,但也还算公平。
Q:加密行业对你个人性格有什么改变?
让我变得更偏执了,天天和各种“边缘人物”打交道。但同时也让我更有希望,原本对法币体系、央行系统感到绝望,现在觉得比特币像黑暗中的灯塔,也让我成长了许多。当年进入这个行业时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年轻人,现在,童真没了。
Q:你会对年轻时的自己说什么?
早点创业。那时总觉得还没准备好,但其实没人会真的“准备好”。还有就是:多买点比特币,甚至应该借钱买——当然这不是投资建议。比特币的风险回报已经足够值得上杠杆,而我当年几乎没有用杠杆。
Q:你已经把所有法币都换成比特币了吧?
几乎全换了,但仍觉得不够。就像电影《Margin Call》里说的,赚钱有三种方式:做第一个、做得最聪明、作弊。而“做第一个”比“做得最聪明”容易太多了。现在的市场,大家都在拼IQ密度,和Jump、Jane Street、GCR、Jordi这些顶级选手厮杀,太难了。以前只要有点脑子就能挣钱。
Q:最后,有什么想对这个世界说的?
要有自信。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你会犹豫不决,错失机会。当然也要保持怀疑,随时准备推翻自己的结论。这两者需要并存。但总体来说,自信是必要条件——“先开枪,后提问”,这就是关键。
Bitcoin Set To Gain Over $300 Billion From Companies In Next 5 Years, Analysts Say
A growing number of public firms may begin purchasing Bitcoin in substantial quantities in the next ...
Billionaire Investor Says Real Estate is Bad Investment, Advises Investors to Go for Bitcoin Instead
One of the wealthiest men in Mexico and the world has recommended exposure to Bitcoin over real esta...
Citi and SDX Partner to Tokenize Private Markets by Q3 2025
Citi has announced plans to tokenize traditional private markets through a partnership with the SIX ...